小雁塔位于西安南门外1.5公里的荐福寺遗址内。据文献记载,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是唐代长安城中荐福寺的佛塔,本名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是大约明代以后出现的对荐福寺塔的俗称。小雁塔原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十五级(层)。 因明代时地震,塔刹被毁已不存在;塔身从中裂缝,且最上两级已被震坏。1965年整修小雁塔,加固塔身,保持了古朴的历史风貌。塔现通高43.395米。
小雁塔是唐代密檐式砖塔中的代表建筑。小雁塔及其相关的荐福寺文物是唐代长安城的历史变迁、丝绸之路佛教建筑艺术流传的见证。
唐代大荐福寺是京师长安城中著名的皇家寺院,寺位于内城开化坊南半部,原是隋炀帝杨广、唐中宗李显两朝帝王的“潜龙旧宅”。唐睿宗文明元年(684),敕令为驾崩百日的高宗皇帝追福而改建为寺院,初名大献福寺。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称大荐福寺,并亲自用飞白书题写寺额。唐中宗时期,对荐福寺“大加营饰”,在寺外安仁坊新建了塔院和小雁塔;时荐福寺名僧荟萃,群贤毕至,其中以华严宗的贤首国师法藏和律宗译经大师义净影响最大,堪称长安的第一佛寺。小雁塔地处长安外郭城中部,塔身高大,又设有地宫,是荐福寺安置佛舍利的重要建筑。景龙年间新建的荐福寺浮图院、小雁塔是为贮藏义净西行带回的佛经、佛像、佛舍利所建。到晚唐武宗灭佛时,由于大荐福寺具有特殊地位,仍然是长安城敕令保留的四大佛寺之一。
五代至元代,长安城规模缩小,荐福寺和小雁塔被隔于城外,位于开化坊南半的原寺院渐废。小雁塔经北宋时修缮,损弊皆复,后寺僧得以小雁塔所在的原塔院延续为荐福寺。明清两代,荐福寺经过两次大的重修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荐福寺小雁塔成为陕西地方的以盛唐遗迹闻名的寺院和著名景观,其中以武举“雁塔题名”和“雁塔晨钟”为代表。
民国时荐福寺因战乱被侵占,佛像尽毁。小雁塔因为明代地震而开裂,虽经清代小的补修,到解放前已成危塔一座。1949年新中国成立,小雁塔迎来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新时代。此后,党和政府对这座历经千年的唐代古塔和相关的荐福寺文物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