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命降临之前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在终点出现之前看一眼风起云落的天涯。”歌手老狼苍凉、悠远的歌声让人的神思不知不觉飞向那刀光剑影的春秋战国时代。每个人在少年时都曾有过仗剑天涯的豪情壮志,而在人类的少年时代,那刀光剑影里闪现的又是怎样的辉煌与沧桑?
天下第一剑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荆州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发掘出了600多件文物,其中有一柄青铜剑,长55.6厘米,插于髹漆的木质剑鞘里。当人们将它从剑鞘内抽出时,立刻就有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这就是传说中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越王勾践剑”。后经实验证明,此剑果然锋利无比,能够一下子划透二十多张纸。不仅如此,它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均已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因此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的剑身呈紫黄色,布满略显黑色的菱形纹饰,表面毫无锈迹,光泽如同新铸成的一般。剑格(剑柄与剑刃相接的地方)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在剑身靠近把手的部位,有两行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甬(用)剑。”字体大小一致、线条优美,不仅是春秋战国时代错金工艺高度发达的展现,也堪称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王者之剑”的身份确认
关于宝剑主人的考证,在学术史上流传着一段佳话:据说宝剑出土后,时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年逾六十的方壮猷先生受命主持宝剑的研究工作,首先就是解读铭文、确定剑的主人。他们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六字为“越王□□,自作用剑”,中间两个虽是王名的关键字,却难以破译。于是方壮猷发起了一场书信大讨论,参加者有郭沫若、唐兰、商承祚、夏鼐、容庚、徐中舒、陈梦家、胡厚宣、于省吾、苏秉琦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级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方壮猷将铭文的拓片寄给诸位专家,请大家各抒己见。
从出土的竹简确定墓主人姓邵,邵是楚国的望族,因此方壮猷最初提出剑铭中间的两个字可能是“邵滑”,这一观点得到郭沫若的赞同;但公认为识的甲骨文最多的唐兰却推断这两个无人认识的“鸟虫书”是“鸠浅”,而“鸠浅”则是“勾践”的通假字。经过两个月的书信辩论,学者们的意见趋于一致,认定了剑身铭文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一件埋藏地下2500年的国宝级文物、一柄真正的“王者之剑”的身份终于确定,一场轰动一时的学术大讨论也圆满落下帷幕。学者们的书信后被编成《楚墓通讯集》,永远记录了这段考古史上的佳话。
千年不锈之谜
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号称“天下第一剑”,除了它的精美、锋利,及其所蕴含的那段英雄史诗般的历史之外,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2500年的时空重现人间,剑身却丝毫不见锈斑,光泽如新。它千年不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是由剑本身的材质决定的。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合金,《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含有少量的铅和铁。作为青铜剑主要成分的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常温条件下一般不容易生锈,而越王勾践剑保存的环境又比较好,所以能够保持千年不锈。
也有人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是因为剑身经过了防腐处理。春秋时代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即在剑身表面镀上一层极薄的铬,其厚度不过0.1毫米左右,但作用十分明显,正是它保护古剑至今如新,锋芒逼人。而且剑身表面暗格还经过了硫化铜特殊处理,这样既增加了色泽的美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还有的学者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主要得益于剑的保存环境。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出土时插于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粘土(考古界称为白膏泥)填塞。墓坑上部经过填土、夯实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不仅如此,该墓的墓室还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基本为中性,而且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样的环境下更有利于金属物品的保存。
后记
无论具体在何时何地铸造了它,无论是什么原因保存了它,历史以一柄青铜宝剑记载了数千年的风霜,记载了人类世世代代的成败荣辱,沧桑变迁。如今,它就那样安详宁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台上,那样沉默不语者,是在休憩吗?那样闪烁着寒光,是在诉说吗?我们从它无语的诉说中听到了什么?是2000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巨响,更是关于国家富强,关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王者之剑”,“天下第一剑”,带了你曾经的荣耀,带了你2000年的沧桑,再次沉睡吧,只把宁静留给人间!